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全国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同时,普遍开启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新高潮,特别是以上海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的课程思政,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时间学习观摩络绎不绝,各学校纷纷推出自己的课程思政计划。最近,陕西省各个高校掀起了一场“思政大练兵”活动,本人也观摩了不少学校的课程思政展示,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全省思政大练兵即将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时,将个人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建议分享给各位,不当之处欢迎批评。
一、强调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是从“三全育人”视角讲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讲话的核心思想就在于突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放在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之上。这一要求也进一步说明和强调了对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立德树人”原则的贯彻和正确价值导向的工作,应当是整个高等教育、是所有的课程和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承担的基本职责,而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的单方面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与其他各类课程所不同的功能,即他们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确的历史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立场、观点、方法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绝不是单一责任,应当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承担这一神圣的职责。
二、“课程思政”肯定不能搞成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如果说两者有共性之处的话,主要在于两者共同承担着育人的功能,但两者毕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与功能。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因专业不同而不同,其中课程体系是支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通识课程。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之后,各个高校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高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运用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传递正确导向的作用。但是,如何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特别是如何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内容。现在的“课程思政”呈现出两种倾向:
一是刻意在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非思政课要达到育人的功能,不能生硬把专业课或者通识课讲成了思政课,学生对这样的课程往往具有逆反心理。这种作用主要是借鉴隐性教育的理念和原则,在不经意中达到了教育的功能。比如我校教师在其微电子学课程中,恰如其分地嵌入芯片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导致的中兴事件,教育学生发愤图强、不断创新,增强国家技术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水平,印证习总书记讲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青年学生要励志等内容就比较恰当。
二是假借思政之名谋取名利好处。现在客观地看有不少打着课程思政之名的有些所谓课程改革,本身没有什么育人的内容设计,有些课程不过是假借课程思政之名,利用国家与社会及其关注思政课课程之际,借“思政”的风口飞起来,实际上带有一定的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个人认为也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嵌入思政成分、加入课程设计。比如我在听课的过程中看到有一节课程《腐蚀化学》,就不知道怎么设计为课程思政。
三、如何做好课程思政?
我校前任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梁昌洪教授,一位微波专家,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他在我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总结时讲过这样一段话:“ 讲课不仅仅是讲口才、形式漂亮、讲清楚就可以了。讲课有个根就是学问,除日常教学之外,还要把学问做好、把科研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把课上的更好。现在有很多青年教师习惯、依赖、甚至完全采用PPT,成为PPT的奴隶,与学生交流不够,教师应当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在讲课中,谈过程、谈结果得多,谈思想少、谈历史少。教师能否就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而言,能否告诉学生你是如何读书的?你是如何进入这个领域的?你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是通过什么办法来解决的?其实学生最缺乏的是引导。”我个人认为课程思政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进行设计:
第一,所有的课程都不能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一定要与授课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这种背景既可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是火热的现实生活。课程思政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构建的背景之上,当然也同各类课程的内容本身有关。
第二,可以选择本学科本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知名人物及其事件作为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不断创新;也可以选择知名的校友创业、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为内容进行设计。
第三,可以把有些课程置于学校发展的特色与背景之中来挖掘思政元素。比如我们的各种课程都可以结合学校红色办学历史、时刻听从党的召唤、服务于祖国重大战略需要等,各个学校都有可以挖掘的丰富内涵。
(原载“老夏说课”微信公众号,作者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