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高校“青椒”:光鲜背后的辛酸与无奈
时间:2016-01-11 09:47  点击:

 

在很多人看来,高校教师是一个令人艳羡的理想职业:工作自由、人际关系简单、社会地位较高……实际上,这一职业并非象牙塔之外的人想象的那么“风光”,背后也有无数的“辛酸泪”。对此,政协委员建议,应提高青年教师待遇,优化学术生态。 

“青椒”,是坊间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戏称。他们大多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前期,寒窗苦读20余载之后,在高校谋得一席教职。在很多人看来,高校教师是一个令人艳羡的理想职业:工作自由、人际关系简单、社会地位较高……实际上,这一职业并非象牙塔之外的人想象的那么“风光”,背后也有无数的“辛酸泪”。 

“恨不能一天当成两天来过” 

郭文(化名)是上海某高校的讲师。工作两年来,他一直处于一种“焦头烂额”的状态,“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课件、教学日历、教案等都需要从头准备,学校会对我们有很多的培训和考核,教务处、教研室的人还会随时过来听课,压力非常大。” 

除了日常教学之外,他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为了能够拿到副教授职称,他计划在3年的时间里发表4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虽然我们没有坐班的要求,但是如果不上课的话我基本上没事的时候都在办公室,每天很早就来了,看书、写论文、做项目,很晚才回去,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当然,还有一些精力要耗在写标书、跑关系这些事情上,恨不能一天当成两天来过。”郭文告诉记者。 

目前,郭文的工资主要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两部分组成,除去各种税费,现在每年到手的工资收入大约在6万元左右,另外还有一两万元是属于课题经费“贴补”的。在上海这样一个高消费的地方,他感觉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的工资目前我一个人生活还可以,但是如果以后要结婚的话,这点工资就很不够了。我现在自己在外边租房子,根本不敢想买房子的事情,面对动辄几万一平方米的房价,我现在的收入根本负担不起。” 

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课题组发布的一项有关高校教师的收入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85.9%,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青年教师中近1/4的人收不抵支。 

“以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10万元是高校教师收入的一个‘天花板’,很难跨越过去。现在很多老师都在学校外边兼职,搞搞培训呀、讲座呀,能额外多赚一些钱,但能做这些的都是拿到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职称问题解决之后,他们的时间安排会更从容一点。我目前还处于一个‘爬坡’阶段,如果在接下来的三年之内拿不到副教授职称的话,就得离职走人。所以我目前大部分的精力都得放在学术和科研上,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郭文告诉记者。 

“入职第一年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 

而任职于天津某高校的刘婷婷(化名)也面临同样的境遇。刘婷婷坦言,在工作的第一年里,她连一本书都没有完整地读过,“这样的话就没办法吸收新的知识,这对于读书、教书为业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这学期学校给刘婷婷安排了四门不同的课,加起来一周一共十四个课时,“这样就相当于什么都干不了,就处于一个上课备课的状态。”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她每年必须发表一定质量和数量的论文,而这个是与年终的绩效考核挂钩的,“很多老师说我们现在就是在挣‘工分’,所有的课时、科研、行政都换算成一定量的‘工分’,来进行综合考核。” 

在刘婷婷看来,“青椒”这个群体,从收入、福利、社会地位来说,不能算作是“底层”的,但是他们的认同确实有“向下”的趋势。“我跟一些老教授聊过,他们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也都没有房啊,即使分了房也是筒子楼,所以他们觉得是不是你们八零后太娇气了?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与他们那个年代相比,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他们那个年代的高校没有现在这么严重的行政化和量化的考核,他们不用交各种各样的教案、教学日历、项目申报表。而且现在很多高校都开始引入美国高校那种临时合同,两年一签或者三年一签,考核不过就得走人,非常残酷,大部分的女老师在考核期间都是不敢生孩子的。”刘婷婷告诉记者。 

同时,刘婷婷认为,青年教师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一般是30岁左右,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也是他们感到压力巨大的重要原因,“这个年龄段刚好是上有老下有小,一方面需要养老养父母,另一方面也面临结婚、买房、抚养下一代的压力,家庭、社会、工作的压力都集中在这个年龄段,而‘青椒’这时才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尤其是当‘青椒’们与自己的本科同学相对比的时候,这种相对地位下降的感觉会非常强烈。这些同学较早踏入工作岗位,经过若干年的奋斗已经有房有车事业有成,而自己20年寒窗苦读换来的是这样的生活窘境,会强烈地感觉到一种知识的无力感。” 

委员建言:提高待遇,优化学术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原校长黄德宽认为,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普遍面临着发展压力过大、整体待遇较低等问题,对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状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收入的偏低和生活成本的攀升,使青年教师难以承受生活的压力之重,再加上近年来一些高校对青年教师实行规定年限内“非升即走”、“非升即转”的政策,更加剧了他们的压力,使青年教师普遍处于“焦虑”状态。 

除此之外,黄德宽委员认为,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以及不断恶化的学术生态,也是造成青年教师对工作和生活满意度偏低的重要原因。青年教师一般是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而在目前高校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环境之下,承担了过重的教学任务而在科研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的青年教师在薪酬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相应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科研评价方面也存在着过于强调课题立项、经费和论文发表数量、杂志级别等量化考核的现象,导致科研工作功利化倾向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的价值判断和良好学风养成。在此情况下,不少青年教师将教师职业只作为无奈选择的谋生手段,忽视自身肩负的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造成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师德师风失范。 

我国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超过60%,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关乎高校的长远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衰和国家的未来。为此,黄德宽委员建议: 

第一,解决青年教师安居问题,将青年教师住房纳入政府住房保障工程,建立面向高校青年教师的廉租房。 

第二,提高青年教师工资性收入和生活待遇,国家要适当解决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工资性收入过低问题,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 

第三,建立适度宽松的面向青年教师的考评体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合理制定符合青年教师实际的考评标准,引导青年教师潜心学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职业荣誉感。 

第四,优化学术发展生态,注意培育青年教师良好学风。建议有关部门全面评估我国人才状况,取消一些面向高校的“拔尖类人才”评审项目,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转向广大青年教师,以便夯实人才队伍的基础,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加大高校学术环境治理,引导青年教师克服心浮气躁心态和急功近利倾向,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将师德师风培育列入教师职业规划,作为教师考评的刚性标准。要重视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素质,增强他们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转载于中国政协新闻网) 

Copyright © 西安邮电大学教师发展中心2015 · 电话:88166723 · 地址:西安邮电大学长安校区东区 ·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