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行业特色院校师资“双送"建设研究与实践
时间:2013-06-19 15:40  点击:

——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来源:《教育研究》2013年第5

要:行业特色院校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当前行业特色院校师资建设存在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的问题。为此,行业特色院校需要通过理念创新、内涵创新、协同创新,开展“双送”——“送教师到高水平院校深造、送教师到行业一线挂职”的师资互动建设。在项层设计的基础上,构建师资培养体系,创建师资培养平台,创新师资培养模式,建立开放式、国际化、可持续的师资建设体制机制,以整体提升师资队伍学术素养与行业职业素养,最终提升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行业特色院校;师资建设;“双送”

一、行业特色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不断的扩充、合并、重组及隶属体制的转轨,我国行业特色院校中的大多数发展成为多科性高等学校,它们既有别于底蕴深厚的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又有别于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潘懋元先生把这类院校统称为中间类型高校,指出这一类型高校应当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它们中的大多数应当定位于教学型,有的也可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它可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它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但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笔者认为,行业特色院校应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应用型是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定位,复合型、创新型是对应用型的说明、补充和细化。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既要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和学术研究能力,又要紧密追踪行业企业前沿,具有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行业职业服务能力。

但从实际情况看,众多行业特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远未跟上人才培养要求,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传统学术性师资培养指向与行业特色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匹配

我国长期以来对高校评价实行单一标准,科研规模、论文专著数量、索引情况和影响因子、博士点与硕士点建设等学术性指标,成为高校进行评分、排名、绩效考核、资源分配以及财政拨款的主要依据。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受传统思维的影响。高等教育在精英化发展时期,大学恪守象牙塔精神,以发展科学和哲学为主要目标,以培养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步人多样化、大众化发展阶段,但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的传统思维仍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大学评价标准是高校办学的指挥棒,为赢得尽可能多的政府财政支持和各种办学资源,行业特色院校盲目复制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争上硕士点、博士点,追求科研强校,忽略教学质量和特色,行业优势弱化。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往往参照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以提升教师学术能力为单一指向,忽视教师行业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术倾向而忽略职业倾向,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师资队伍“两多两少”的实际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

行业特色院校划转地方管理十余年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地方政府要求,多数条件较好的专科完成了升本转型,多数单科性本科实现了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多科发展;与在校生规模的扩大相适应,行业特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比,仍普遍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主要面临“两多两少”的问题。“两多”即新教师多、青年教师多。通过对浙江省5所行业划转院校——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进行调研统计,笔者发现近5年引进的新教师和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均在50%左右。“两少”即有行业经验人才少、领军拔尖人才少。行业特色院校新引进师资绝大多数来自院校,无业界经验;且由于行业专业特点,师资学源结构相近,多数为屈指可数的几所相关性行业院校的应届硕士、博士,有些行业性院校甚至基本处于自产自销的“近亲繁殖”阶段,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数量不足,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缺乏,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偏低,师资队伍国际化十分艰巨。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二、行业特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

师资队伍是行业特色院校新时期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和重要依托。行业特色院校应充分利用院校与行业两种资源,开展师资“双送”建设。“双送”,即“送教师到高水平院校深造,送教师到行业一线挂职”,以此为主线搭建多维度、多方位、立体式的教师发展平台,解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学术素养与行业职业素养兼备,开放式、国际化、可持续的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问题。

行业特色院校开展师资“双送”建设,首先要在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上突围,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三个创新。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关键要实现两个转换。一是从盲目培养学术性研究型师资为目标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转换。作为大众化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以实用技术人才为培养定位,与产业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行业企业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堂,又是教师培训和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主要平台和渠道,“双师型”已日渐成为高职院校师资素养的代名词。由此产生的一个误区是,行业技术培训似乎是高职院校的专利,学术性研究型才是本科院校师资培养的唯一方向,从而使行业特色院校既因基础相对薄弱难以在短期内造就学术大师,又因行业意识弱化开始遭遇接地气不足的尴尬。事实上,随着高校日渐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西方国家优秀的师资培养模式不乏案例。如加拿大高校在注重教师学术能力培养的同时,鼓励教师与产业界合作,在教师个人提高规划里有兼职工作、工业考察,开展一些开发性的设计和应用研究工作等项目;英国考文垂大学因汽车设计专业的成就获得英国女皇奖项,在英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一席,该校80%的教师与外界有紧密联系。中国行业特色院校应冲破传统高校师资培养观念的藩篱,引导教师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适用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发展自己,通过“双送”培养,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涵养、实践创新能力和行业服务水平。

二是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向注重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觉提高的教师发展转换。教师培训与教师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教师培训着重于外部社会、组织的要求,而教师发展着重于教师内在的主体性。行业特色院校师资“双送”培养,就是要通过协调内外部动力尤其是教师内在需求,培养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使教师素质得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

()内涵创新

潘懋元先生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学教师发展的内涵:学术水平(基础理论、学科理论、跨学科的知识面)、教师职业知识、技能(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师德(学术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行业特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内涵创新,需要结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师资现状对上述三方面进行细化、丰富和准确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而言,即教师学术水平培养以提升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能力为核心;教师职业知识技能培养以提升行业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为目标;教师师德建设以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为标尺。为此,行业特色院校在开展师资“双送”建设时,要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教师应用研究素养和基础研究素养并重,更加注重提升应用研究素养的原则;二是坚持教师实践应用能力与学术素养并重,更加突出培养教师行业职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原则;三是坚持重点培养与整体提高并重,更加强调青年教师培养和学科带头人、高级应用人才引领示范作用的原则;四是坚持师德、知识、技能并重,更加注重师德建设的原则。

()协同创新

行业特色院校开展师资队伍“双送”建设,是一个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的系统工程。“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2012年启动实施的教育部“2011计划”提出,要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行业特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协同创新,就是要以“双送”为合作契机,促进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单位、高水平大学在资源共享、智力支持、项目研发等多方面开展互动与合作。

三、行业特色院校开展师资“双送”建设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行业特色院校开展师资“双送”建设,需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构建师资培养体系,创建师资培养平台,创新师资培养模式,建立开放式、国际化、可持续的师资建设体制机制,以整体提升师资队伍学术素养与行业职业素养,增强教师反哺于教育教学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最终提升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其具体路径与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政策引导力,对师资“双送”建设体系进行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核心在于创新行业特色院校师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界和业界、院校与行业两种资源,把实施“双送”作为教师发展的基本战略。其关键在于以“双送”为主线,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有重点、分层次、试点先行、项目推进、整体推出。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健全包含教师学历学位提升、青年教师培训、访学交流、行业实践、专业轮训、学科交叉培养等多样化、全方位、系统性的教师“双送”建设体系,通过项目方式申报、公平公开选拔、定期滚动培养、校院两级实施,由点及面,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师发展工程,同时建立出台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奖惩、激励和竞争制度,把以“双送”为主线的教师培养与发展与教师职称晋升、业绩考核、评优评奖挂钩,强化政策引导力,促进教师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和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

()激发体制创新力,创建开放式、国际化的师资“双送”互动平台

首先,行业特色院校要改变专任教师从院校引进的单一来源面貌,开放教师来源渠道。欧美国家教师选聘有着较高的灵活性和弹性。如德国《高等学校总纲法》规定,德国高校教师分为教授、助教、合作教师和特殊任务教师四个层级,其中特殊任务教师即德国高校选定的合同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往往是某领域的专家。我国行业特色院校要善于利用行业资源,通过合作的方式,吸引行业高级专家来校工作,在重视师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源结构的基础上,增加行业结构的权重。

其次,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师资工作新观念,建立编制引进与柔性聘用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师聘用体系,通过双聘、互聘、联聘、返聘、兼职等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体制创新为牵引,行业特色院校要加强与大中型行业企业以及高水平大学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互利互惠的师资“双送”平台。与行业企业合作要重点建设三大平台。一是双向挂职培训平台,行业特色院校可定期滚动选送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相应岗位进行三至六个月的挂职实践,同时根据行业需要承接行业员工到学校回炉培训和挂职。二是师资共享平台,双方可采取合作成立研究院、建立共享专家库等方式互聘专家,互聘专家不转身份,不转档案,不转人事关系,谁使用谁付酬,行业专家主要承担学校实践教学任务、行业导师任务,院校专家主要承担基于项目的合作研究任务。三是联动合作平台。以师资挂职培养为合作基点,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建立起包括提供智力支持、成立项目研发基地、共同培养人才和创意策划栏目等内容的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全面联动合作平台。与高水平大学合作要重点建设两大平台。一是名师带培平台,即设立流动编制和导师编制,聘请知名学者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和中青年教师导师,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作为培养对象进行一对一带培。二是国际化培养平台,有针对、有重点地选取国外高水平大学或专业点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开展项目、教学、科研合作和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请进来,走出去”,实现师资互派、交流和共享,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

()增强组织凝聚力,创新师资“双送”的团队培养模式

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行业特色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上特有的交叉和融合,都需要教师组成一个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学团队,开展紧密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行业特色院校师资“双送”建设应避免貌似整体实为松散的培养模式,要通过强化、丰富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研究和师资培养职能,增强其组织凝聚力,组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研究和教学团队,进行团队式培养。教学团队的组建形式和方式有多种,可以是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依据的课程教学团队,可以是以教学改革项目为载体的项目性教学团队,也可以是以实践创作和应用研究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团队;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也可通过教研室与课程组、课题组的有机结合,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教学团队。要重点培养团队的中坚力量和带头人,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和学科交叉能力,重视建立团队的梯度结构。

()提升行业贡献力,建立师资“双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行业特色院校过去依赖行政隶属关系所取得的行业对办学的支持模式已不复存在,与行业的合作需要行业特色院校挖掘优势,切实提高为行业服务的能力。行业特色院校应通过与行业在学科上的全面对接,促进形成学校主动、行业联动、行业主管部门推动的产学合作教育管理与运行的新机制,以此为基点,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辐射能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互利互惠,从而建立师资“双送”的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

Copyright © 西安邮电大学教师发展中心2015 · 电话:88166723 · 地址:西安邮电大学长安校区东区 ·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