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2013-08-01
对于大学而言,教学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师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双元主体,他们之间的交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其交流的广度、深度和效率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那么,大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如何交流才是应有的状态?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方面可以从认识大学的教学活动入手,另一方面亦可以从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提供的方法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由于“大学的宗旨就是在理性王国的领地之内,装备一切必要的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引导每个人开辟全新的知识疆土,引导学生无论在作什么决定的时候都能够反躬自省,引导他们注意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因此,大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负责扶持和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唤醒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并激发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在大学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和学生拥有同等的追求真理的权利,并拥有同样的接近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机会。除了对真理的崇拜与敬畏之外,大学成员不应该尊崇任何权威。如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显然不是服从与被服从,而是平等的真理切磋与交流的关系。正如费希特所理解的,大学教学就是师生之间所开展的思想与知识的暴露与展示,师生在交流中增进了解、深化理解并相互尊重。
苏格拉底终身从事免费的教育工作,他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苏格拉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所谓“助产术”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被称为“问答法”。该教学方法在运用时,通常并不将目标概念或观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一种自由平等的气氛中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步一步直至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理想的大学教学应该如“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活动那般,在师生之间开展平等自由的知识交流,没有权威,也没有谁会变成权威,更没有发号施令者。教师和学生同为探究知识的自由个体,教师享有教学与研究的自由,学生享有学习的自由;教师和学生在探索知识、传播知识过程中是平等的关系,一起构筑成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应该在一种充满交流的知识授受中活动,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身负教学责任的教师需要自觉抵制自己被学生视为权威和大师的诱惑,学生也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独立的学习与发展个体。
需要明确的是,大学教学活动中的交流,并非仅仅局限在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还存在于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作为学者,或者未来的学者们,相互之间开展广泛具有激励性的知识交流与思想探讨,不仅有利于强化学者们的学术共同体意识,明确自己的学术责任,更有利于孕育新思想、创造新方法,从而确保大学探索真理使命的完成。
在大学教学活动中,交流是如此重要,教师若忽略运用这种手段,或者不具备发挥此手段作用的能力,教学活动的价值必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大学教师不可以只知醉心于狭隘专业领域的研究,却不熟悉当前所面对学生的现实状况。要求大学教师注重提高自己传授知识的能力,从而奠定与大学生进行高效交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