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10-28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菁,最近代表厦大参加了福建省和全国的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并分获文科特等奖和二等奖。回顾几年来的经历,李菁颇有感触地说:“学校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给了自己一个学习、切磋和快速提升的平台。”就是在那里,李菁通过专家点评、同行观摩等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优缺点并加以改进、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从比赛中不断汲取营养的李菁现已位列“厦大最受欢迎女教师”之列。
李菁所说的厦大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始于2005年,每年一次,已连续举办7届,参赛青年教师累计达1239人次。一批批厦大青年教师借助“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脱颖而出,并迅速成长为教学的“行家里手”。大赛已真正成为该校检阅青年教师教学成果、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练兵场”和“比武场”。
据悉,比赛分学院与学校两级,在学院比赛中赢得优秀者选拔进入校级比赛。入选学校比赛的青年教师先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集中培训,接受新的教学信息,开设名师示范课,请教学名师对选手的教学进行面对面、个性化的指导,并且通过夏令营的形式让各学科各专业的参赛选手相互交流、增进感情、促进合作,最后才举行决赛。比赛从学院的选拔到最后的校级决赛共持续半年时间,跨越两个学期,由此将一场赛事转化成一个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通过赛事的辐射,逐步形成全校尊重教学、敬畏教学的风气,在培训与比赛的结合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更重要的是,厦大的青年教师技能比赛打破了通常赛事的常规,将赛场讲课演示评价延伸到整门课程的评比上。不仅要求各学院提供院领导的听课记录,学校还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参赛选手的课程进行多次“随机听课”,将比赛重心移到实际课程的教学质量上。厦大教务处处长计国君说:“这样做,是想看看教师平时的真实状态是什么样,杜绝比赛与平时教学两张皮。”整个比赛淡化比赛成分,突出“注重参与、注重过程、注重提高”的三原则,扩大教师参与覆盖面。
其实,在厦大,“以赛练兵”只是该校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促进教师成长的一个举措。据厦大副校长邬大光介绍,近年来,厦门大学不断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其中一个落脚点便是关心教师成长,助推师资水平提升。他说,目前,厦大已形成“有部门、有机制、有制度、有举措”的立体网络工作格局,在全校大力营造浓郁的教学文化,为教师成长“保驾护航”。
在邬大光所说的部门中,有一个获得国家级立项的“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这是一个集教师发展、教学理论研究、青年教师教学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教师发展促进组织。该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水涌强调,中心的职责不是管理,而是服务、促进,为教师的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打造教师成长之家,从尊重教学、敬畏教学开始,营造追求卓越的厦门大学教学文化。
据了解,这一中心围绕着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未来教师培养、教学管理服务咨询、教师教学创新、教学质量评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区域交流服务等七大任务,制定与分阶段分步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等一揽子计划。
譬如,学校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经验不足的问题,在原本的课程档案的基础上,增强教师教学视频档案的建设,对新进教师的第一堂课与该学期的最后一堂课实行全程录像,然后组织名师、专家与教师本人对前后的课堂录像进行分析点评,让青年教师清晰看到自己的教学优劣及一学期的成长变化轨迹,快速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针对世界教育的发展变化与挑战,2012年,他们发动与组织各个学院,以国外著名大学相关专业为参照,开展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比较研究,重点立项30项专业设置研究项目,72项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此基础上,修订教学计划,建设更富有创新意识、视野更开阔、更能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体系。
厦大本科教学督导组成员王尊本说,就在四年前,督导组去听课,一些授课老师还有些抵触情绪,他们的眼神里有一点害怕、一点怀疑,还有一点戒备,“他们认为我们是‘警察’,和他们是对立的,是学校派来监视他们的”。但是仅过了几年,现在的厦大课堂上,老师们的眼神已经转变为热切的目光,他们会友好地打招呼并主动与督导组交流自己的问题所在,“现在的他们认为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是来帮助他们的。”